里斯本的四月,好天气靠得是运气。
一日里半雨半晴,半春半夏。
但即便如此,
憋在芬兰数月,心已长满青苔。
无论如何也要出来放放风,晒晒太阳了。
从热罗尼莫斯修道院出来,步行几百米,人头攒动排着长队,想必就是“世界第一家”蛋挞店,Pastéis de Belém。
葡萄牙蛋挞,诞生于19世纪。
据说是热罗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们,用蛋清为衣物浆洗,大量多余的蛋黄无处安放,于是创造出了这款名闻世界的小点心。
这家蛋挞店,小小的门面之后,藏着庞大的用餐区,人流量亦是相当的惊人。
口味,确实是里斯本“最佳”。
酥脆醇厚的外皮,不会过于甜腻的流心蛋黄,还有一杯不可或缺的意式浓缩,一切刚刚好。
但味蕾想来也是“先入为主”的吧,
无奈之余,还是更喜KFC的那股子“奶精香”。
从这家百年老店走出来,往前不过几十米,便见另一家不起眼的小馆子。
屋子不过30多平米,却塞满了桌椅。
它在google map上只有4.4分。
但我会给它4.8分。
因为它让我吃到了,久违的味道。
不同于很多高分餐厅,工业流水般的口味。
那仿佛是出海归来的爷爷,亲手做的葡萄牙海鲜饭,那炭烤海鲈鱼,还挂着淡淡的烟熏香。
不同于西班牙海鲜饭的夹生和浓咸,
它饭香软糯,番茄汤汁里透着清甜。
这味道,像极了我大爱的潮汕砂锅粥。
想来真的很有意思。
一边是大航海年代,那个称霸世界的葡萄牙。
一边是南海边,暮色炊烟的潮汕渔港。
但无论东西,竟然不约而同的,
煮上了一锅浓浓鲜香的海鲜粥。
我们走得再远,吃得再新奇,
味蕾却总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,
把我们带回很久以前。
原来所谓旅行,
不过是让我们有机会,
在别人的土地上,遇见自己的故事。